• 中國農藥工業(yè)協會
  • 金旺智能
  • 中國農藥工業(yè)協會
  • 作物123
  • 報告訂閱咨詢

作物的化學保護

責任編輯:本站編輯 來源:農藥工業(yè)網 日期:2012-08-24



  理論上,殺蟲劑的開發(fā)比除草劑容易,這主要是基于植物和昆蟲之間的基本生物差異。害蟲防治可以有多種方法,一般都不會對植物產生影響,但殺蟲劑的選擇性卻非常重要,因為農作物周圍存在很多的有益昆蟲,包括蜜蜂及其它授粉昆蟲。因此,對有益昆蟲的不良作用是衡量殺蟲劑環(huán)境生態(tài)影響的重要指標。

  上世紀90年代,煙堿類化合物作為內吸性新型殺蟲劑進入市場,并被認為對其它昆蟲無不良影響。此類殺蟲劑通過
種子處理,滲透進入生長植物的細胞,從而令人相信其只會對咬食植物的害蟲產生毒力作用,而不會對環(huán)境生態(tài)產生任何影響,即使對授粉昆蟲也是安全的。然而,這種觀點僅僅是理論上的推測,而事實并非如此。2006/2007年起,出現了“蜂群崩潰性紊亂”,導致蜜蜂種群大量消失而無法解釋,從而懷疑煙堿類化合物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盡管尚未得出最終結論,但一系列研究表明,微孢子真菌和煙堿類化合物的共同作用可能是導致蜂群消失的主要原因。據推測,微孢子真菌會造成蜜蜂的過度能量消耗,致使蜜蜂饑餓難耐而大量食用含有煙堿類化合物的植物組織。

  綠色生物技術在殺蟲方面也已形成規(guī)模產品,表達Bt毒素的轉基因作物,如
玉米棉花等作物均已大量種植。然而,化學殺蟲劑市場依然強勁,尤其在對轉基因作物持強烈懷疑態(tài)度的歐洲更是如此,從而推動各大農藥公司繼續(xù)不遺余力地開發(fā)新型殺蟲劑,如杜邦公司近年來推出的通過阻斷位于鈣通道的昆蟲魚尼丁受體而起到殺蟲作用的雙酰胺類化合物。

  對于傳統(tǒng)的作物化學保護來說,受生物技術影響最小的是殺菌劑的開發(fā),因為殺菌劑不存在來自轉基因作物的競爭,也沒有難以避免的副作用。有研究表明,即使在無病可治、無菌可殺的情況下,許多殺菌劑也有助于植物生長。因此,各大農藥公司對殺菌劑的研究開發(fā)依然充滿熱情,并不斷形成新的熱點,如抑制真菌線粒體呼吸的吡唑酰胺類化合物,近年來受到各大公司熱捧,頗具發(fā)展勢頭。拜耳公司的Bixafen和戊苯吡菌胺,先正達公司的Isopyrazam和Sedaxane,及巴斯夫公司的氟唑菌酰胺等均屬于此類新型殺菌劑。殺菌劑更便于加工成種子處理劑,從而減少了其向環(huán)境中釋放的可能。

  綜上,作物的化學保護依然具有良好的發(fā)展空間,具有新穎結構的,尤其是新的作用方式的,并對環(huán)境生態(tài)安全的化合物是殺蟲殺菌劑的發(fā)展方向。

中國農藥工業(yè)網 版權所有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農展館南里通廣大廈7層

電話:010-84885233 京公網安備11010502025163